五行金木水火怎么分?

慎俏利慎俏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是古代中国人用来说明世界本原的五种元素,现代科学证明并不存在。所以这种说法没有实际意义! 实际上古人是借“五行”来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及其规律性的,所以后人在解释这个“行”的时候,大多把它的含义解释为“运行”“行动”的意思;而不是指具体的物质或元素。 这五行的“行”字,古文字写做“x”,表示走路的样子,有“道”义。 所以五行就相当于五种自然现象或者五个过程: 金——万物收获归仓的过程。(秋收冬藏) 木——植物发芽生长,欣欣向荣的局面。 水——滋润大地,遇土成水的过程。(聚土成水) 火——温暖大地,太阳照耀,万物开始发育的过程。 土———大地承载、养育万物的现象。

其实五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自然或者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在金木水火土这五类基本状态中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 用现代科学的术语来表述就是:大自然或者人类社会这个大系统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但这个大系统的基本结构是中正平和的。好比太极图上的阴阳鱼,虽然不断地运动变化着,但阴阳两个部分始终处于平衡之中,阴阳之气始终是在不断地循环往复。 这就是《周易》和中医等传统文化理论核心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说。

融雪妍融雪妍优质答主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古代人民发现这五种元素互相有推动,平衡的作用,类似于现代生物学定义的食物链(也称生物链),于是发展成了五行学说 。

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他们之间有着促进、抑制的动态平衡关系,称为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相生有序而无终,相克有序而有制,则称为五行的制化。如果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制化发生障碍,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五行之特性,古时有诸多表述。《尚书*洪范》记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蔷',是指水、火、木、金、土等五种物质的属性。由于这五种物质为人类生存所必需,而且构成世界一切事物之基础,因此称之为五行。所谓五,即指这五种物质;所谓行。古代有二种解释:其一,指这五者有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着的特性,即"物生曰行'"造化流行曰行”;其二,有互相克制,制约之义,“言其运动,有法则也。”五行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五行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不同物质,即《内经》所谓“水谷之味,酸苦甘辛咸,各有所属,酸归肝,苦归心,甘归脾,辛归肺,咸归肾,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味之充,脾为之主,其性实也,各归所归,而中积其德,五味所出,五脏之合也,久而增气,卒而崔气也。”其中的"脾”,指脾土;'酸苦甘辛成”,为五味,这里将组成人体及五脏关系最密切的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划分为五大类。每一类都有与之相类的事物或现象所属.这样就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按五行归类的五脏相关体系。另一方面,五行具有五种不同属性和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规律,用以解释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

五行属性的归类,主要有两种方法,一为"取象比类法”,如根据木之可屈可、升发生机之象,类比肝胆疏泄、调畅气机,有生发之性,故以肝胆属木;火之炎上之象,类比心主血脉、心包络之营卫运行周身,温煦上下内外,温热之极,呈放射之状,故以心、心包络属火;土之生化之象,类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为后天之本,故以脾属土,以此类推.二为按照事物、现象之间自然属性的关联、归类,以揭示不同事物、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按照五季与五脏的关联,以春季肝旺、夏季心旺、长夏脾旺、秋季肺旺、冬季肾旺,从而确定五季与五脏之间的从属与主客关系。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