垈于五行属什么?

莫宇宸莫宇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埭(dài),读作daì。《集韵》都代切,音岱。岸也。一曰土埂。或从土。 《玉篇·土部》:“埭,堤堰也。” 《篇海类编·土部》:“埭,壅水为堨。亦作坝、闸。” 《广韵·泰韵》:“埭,遏水也。”“埧,壅水也。” 《正字通·土部》:“埭,俗作垻。” 《集韵》另有都怀切,音堆。陂也。

《唐韵》《广韵》有都回切,音隈。与“隈”同。 《集韵》还有都兮切,音嘀。泥也。一说水堤。 “隈”字义较多且较重要,在此不赘述。

古代除了用作地名之外,“埭”主要表示对土地的治理——修筑堤坝,堵塞洪水;此外也有用石块、树杈等临时挡水的做法【1】。因此“埭”的字形变化也多和土地、水利相关。

如金文字形【2】: 篆文加“土”成字形【3】,小篆字形【4】,隶书字形【5】。 从“土”的字多是表示土地事物的,所以“埭”的本义应该就是土地上的堵水建设。

战国竹简中“埭”写作“𧿏”【6】,字形与今天的“坝”差不多。秦简中多作“𢾸”【7】。汉碑刻中又多有作“𫟹”者【8】。可见在汉代之前,汉字字体演变过程中并没有统一“埭”的字形。

东汉蔡邕《西京赋》中有“埭飞沟洫”的句子【9】,这里的“埭”字当是从“浍”省字。晋代左思《蜀都赋》中有“埭高岑”句,李善注引《汉书》:“成都北有堋,谓之郫縣,亦曰郫都,盖因埤堄为名。”此处的“埭”字当是从“埤堄”省字而来。

唐代陆龟蒙《吴宫怀古》诗:“吴王宫殿柳毵毵,曾种芙蓉却怕看。好取神仙归洞去,年年淹泊钓臺干。”其中“釣臺”的“臺”字,是“埭”的异体字。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卷四:“東苑之東,有土山屹然,上有五亭,下臨深谷,故名壺瓶山。每當雪霁,登此山望空明皓潔,城中楼台历历可數。”这里的“壶瓶”即“壺缾”,“甁”便是“䆻”字的异体。而“䆻”即是“埭”的异体字。“埭”字的字形在唐宋时期已经固定下来了。

闻春燕闻春燕优质答主

题主是想问“垈”字吧,“垈”字在康熙字典里收录的繁体字是“垈”,读作dui(第四声)。 个人觉得这个字应该属于土部,因为它的部首是个“土”字旁。而且我曾在《说文解字》里看到过用“土”字旁的字的解释中,就有这个字。 但是,后来我去查了《康熙字典》和简体字库发现,《康熙字典》里收录的字是“岱”字而不是“垈”字。而且在很多现代汉语词典中“垈”也是被写作的同音假字“岱”。因此我个人怀疑这是从日语或者韩语来的文字,因为日本、韩国的语言里没有“土”字旁或类似偏旁的字形,所以这两个国家的人也习惯把汉字写成其他形状以便交流。于是这就在中国造成了这种奇怪的“错别字”——日本人写“土”字旁时就把那个“土”写得像“山”,然后把“山”上的“一”字去掉就成了现在的“岱”字。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