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有几个孩子?
苏轼一共有三个儿子,苏迈、苏轼、苏过。除了三个儿子,苏轼还有三个女儿。大儿子苏迈,字伯达,眉山人。宋朝庆历八年(1048年)出生,排行第一。苏迈长大后娶了同乡王氏女生下小儿子苏元老,生女儿名长华,次女名字失考。由于王家是当地的富户人家,王氏女也算是富贵人家的女儿,故而有《王氏女墓志铭》传于后世。王氏女成年后的嫁妆包括黄金100两,而当时一般人家娶亲的嫁妆只有30匹绢,王氏女的嫁妆可见其家巨富。不过王氏虽贵,也与长子苏迈感情和睦。王氏女先于苏迈逝世,苏迈痛不欲生,后来再娶朱夫人。苏迈一生不求宦达,一直布衣在家侍候双亲。
在苏轼获罪之时,苏迈前往常州奔丧,料理丧事。当苏轼获释后前往登州赴任时,苏迈送行至清江浦。当离别在即,临行之际,苏迈还千里迢迢赶到润州市接上弟弟苏籀一起去山东为兄长送别。苏迈是兄弟三个中与父感情比较好,来往也比较多的一个。苏轼一生多次谪贬,颠沛流离,除了弟弟苏辙外,就数长子苏迈来往频繁。苏迈一生未入仕途,至纯厚,孝悌。苏轼曾有诗赠迈:“我本奔亡者,老幼遂及兹。顾惟逆取者,所得亦过斯!”他将长子的德行与自己的宦海浮沉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苏迈58岁逝世,死后墓在苏家祖茔内。
二儿子:苏迨字骥子,自号斜川居士。宋仁宗皇佑三年,公元1051年生于汴京,时年苏轼26岁,他排行第二,比哥哥苏迈小3岁,其母是苏轼的侍妾阎氏。后来苏轼的正妻王弗去世,阎氏侍妾也改嫁他人。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苏迨其实是苏轼的私生子。到了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其外祖母王氏夫人也逝世,第二年归葬长安。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又将逝母迁葬,苏轼、苏迈、苏迨兄弟一同前去迎护。熙宁十一年,苏迨娶了蜀地女子李氏。李氏与苏迨育有一女,嫁与王崇之。
苏迨晚年,苏轼给他的儿子苏元老写的信中说到:“迨老境不健,殊无聊也。”可见,迨晚年多病,身体康健不如哥哥。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苏轼遇赦北返时,儿子苏迨、苏过同行,到金陵时二子就返回了,自己北返。苏轼从黄州量移汝州的路途中,苏迨在临淮为病,又返回金陵就医治疗。直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常州后,苏迨与弟弟苏过护丧归都。建中靖国2年,朝廷追赐了苏轼一个“上轻车都尉”的称号,苏迨与弟分得了这个爵位,于是苏迨的爵号就变成上轻车都尉。靖康2年,金兵攻入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苏迨也避兵出逃,奔往吴兴(今湖州),死在吴兴。
三儿子:苏过字叔党,苏轼最小的儿子。“过”字是苏过母亲任氏所取,取《论语》“过犹不及”的“过”字。出生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也就是苏轼29岁时,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苏过虽然出生在汴京,但是从小是在徐州度过的,苏轼曾有诗云:徐州古丰县,有村曰石潭。先生老于此,世亦安得知。躬耕稼汲水,俭陋不自惜。
儿子三兄弟中,最小的过与父亲的感情最好,诗文交往亦最亲厚。苏过虽然未考取功名,但与父亲一样,随父谪贬海南。父亲去世后,他也在常州守孝二十七个月,一直到守孝期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