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为什么不发展顺义?
谢邀,这个问题我十年前想了很久,现在应该更成熟一些了。 先摆结论:从历史、地理、现实等多个维度来看,顺义都是不可能被遗忘的。
一、历史上的顺义 “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在现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它特指香山。其实,作为“西山”的广义概念,它还包括了现在的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的西部的山体,也就是永定河的古河道及其西侧的山脉,而顺义区全境都在这个范围内。无论从面积还是人口上看,古代顺州的地位都远大于今天的怀柔、密云两区。今天,我们还能找到很多历史上顺州作为京郊重镇留下的遗迹。
1.古城遗址 在顺义城区西部约4公里有一座孤山,称为汉碑山,山顶有一块横亘的山石,形似卧虎,故名虎山。虎山之阳有一高台,名曰虎丘,传说春秋时吴王夫差在此设宴饮伍子胥,并掘墓鞭尸的地方。再往西南二里是战国时燕国将军乐毅伐齐时的宿营地。又向西五里有古辽中京所在地,今名广阳城。
2.寺庙古迹 东直门内大街东侧有雍和宫,原为雍正帝继位前的住所,后改为喇嘛庙。牛街附近有一清真寺,为北京最大清真寺之一;还有成吉思汗墓,传说在朝阳区东坝乡。
3.桥梁水闸 明朝永乐年间,在北京西南郊建了一座大型水库——积水潭,并在城北元、明两代旧堤上增建一座木桥,称万宁桥。这地方就是今天的鼓楼桥。明代又在城南积水潭旁建了一扇斜桥,以泄水势。这地方就是如今的天桥。在通州城北还修筑了一座新城,名为北运河堡(今天通州市区)。
为了控制永定河水患,康熙在位时于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至六十四年(公元1726年)在永定河上修筑了四座大坝。这四座大坝的位置分别是今天京郊的卢沟桥、玉泉山、陶然亭和后英塔拉甸子。为了疏通河道,还分别在东西两端修筑了引河渠道。
二、地理上的顺义 上面所说的这些古迹大多集中在城区周围5公里以内,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距离市中心不远且交通便利,可以认为都属于“都市边缘型文化遗产”。除了这座古城以外,其他的大部分遗产都保存完好,甚至经过了相当精心的修复。因此可以说,从文物建筑的角度看,北京的文物单位大多集中于市中心的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
三、现实中的顺义 北京的行政区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明清以来,城里的土地越来越稀缺,尤其是到了民国时期,许多有钱人家都想方设法在城外购置田地,于是出现了今天的四合院。同时,由于人口的增加,市区内部的土地也越来越金贵,于是在今天北京的东南角突然出现了一块城乡结合部,这里成了有钱人新建府邸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