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成语包含了五行?
“五行”一词早在《尚书》中就有出现,如在《尚书·甘誓》里有“五行之官”,在《尚书·太甲》里也有“五典六宗”等说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学派都使用“五行”的概念,如孔子创立的儒家、老子创立的道家、韩非子创立的法家等等,它们所使用的“五行”概念,跟现在所用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类物质; 秦代焚书坑儒后,“五行”一说被禁锢起来,直到汉代才重新发展起来;而到了唐代,因为唐皇室姓李,为了纪念太上老君(即李耳),把“木德”加在老子头上,又把“金丹”改称“五金”,以此表示自己是老子的后人,是木德的延续。
宋代以后,“五行”的说法又开始流行起来…… 古人是很重视“五行”的,用它们的性质来比喻社会关系和人间世俗生活—— “金行”像黄金一样坚硬且不变形,因此用来比喻人的刚强、正直; “水行”像流水一样柔和且不断流动,故拿来象征人性中的柔和与善良; “火行”热情如火,因而用来形容感情的浓烈; “木行”生长不息且富有弹性,用来象征生命的顽强以及生生不息; 而“土行”有承载万物、化育万物的功能,因此用来象征人类的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
汉语成语博大精深,有很多成语都与五行有关,例如:水深火热、五行八作、三从四德、四海五湖、五谷不分、五湖四海、五行缺土、三头六臂、五颜六色、六六大顺、七情六欲、五光十色、四通八达、日上三竿、一日三秋、无事不登三宝殿、六神无主等等。这些成语里,有的是按照火、土、金、木、水的顺序,有的是按金(木)、火、土、水的顺序,有的是把顺序打散后用的,有的没有说全五行。
三从四德,源自《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又源自《周礼·天宫内司服》郑玄注:“女有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后来“三从四德”被儒家用来作为束缚女性的礼教。
无事不登三宝殿,源自《朱子全书·学二》:“三纲五常,礼之大体,礼之大纲。”也有说法认为三宝殿源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四书五经,源自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人们就把“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
三从意思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古人认为男儿生在世上,应该具有这三种品德。三事指古代天子的三种职责(一曰视朔,二曰视学,三曰考宗庙变)、古代诸侯的三种德行(一曰亲亲,二曰敬礼,三曰进贤)和三种礼仪(一曰治军旅,二曰振振学问,三曰讽谏)。
四知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出自东汉杨震拒收贿金的故事。四美即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出自王勃《滕王阁序》。四时即春夏秋冬;四气即一年四季的自然禀赋;四节即春夏秋冬。
五常指儒家规定的五种行为准则,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中国儒家经典。五斗,五斗米的省称,指微薄的官俸。五常也是古代五个特定的地方,包括京城、州城、王城、郭城和郊区。
六艺指古代知识分子必须具备的六种才能:礼,礼节(即政治规范);乐,乐理、歌诗与舞蹈;射,射箭技术;御,驾驭的马车技术;书,书法;数,算数等等。
六韬指:文韬,文王之韬;武韬,武王之韬;龙韬,用兵的谋略;虎韬,用兵的阵法;豹韬,军事训练和作战技术;犬韬,军事物资、后勤管理措施和特种兵的使用方法等。
六法是古代画家和画论家品评、鉴赏作品的标准和重要依据,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等。
六害即“不寿、不富、不妻、不子、恶疾病、恶覆军杀将”,源自《六韬·文韬·六守》。六害还有其他说法,《荀子·荣辱》:“凡斗者自以为是而以人之非也。”
八面,也指八个方向,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面玲珑,即“面面玲珑”。八荒,指八大荒远之地,包括: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南岛夷、东北貉、西南群蛮、西北群羌。
八骏是周穆王在神话传说里面的御用坐骑,后来被称为周穆王八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