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有多烂?
1、2015年股灾前,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但大盘蓝筹的市盈率却高的离谱(当时银行股的动态PE平均在14倍左右,而创业板却已经跌到了9倍);
2、股灾后,政策救市,大量资金进入,指数上涨,然而绝大多数人依然是亏损的——因为大部分人被深套,本来该解套了,结果越补越多;
3、之后一段时间,由于监管层不断释放利空信号,市场继续下跌,不少投资者纷纷割肉,而此时那些抄底的人竟然又盈利了;
4、等大家以为股市真要开始涨的时候,底部却又在眼前,之前抄底的人又开始被深套;
5、等到大家都不再抱有幻想,市场却启动了久违的反弹…… 这就是A股的奇葩之处!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不适合炒股的原因所在:你根本不知道它下一分钟会干什么!
当然,这跟A股采取的是综合指数的编制方式有很大关系,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大盘在波动,就一定有大量的个股跟着波动,只不过有些波动比较大,有些比较平稳而已。
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一个好股票比在杂牌军中投机取巧更重要,否则你即使侥幸赚了钱,那也只是靠运气得来的,你认为呢?
从各方面来看,中国A股市场都是全世界最独特的证券市场,A股市场所经历的过程,几乎是一个完美的教科书级的市场演化过程。如果要给这个过程起个名字,那就是“中国特色的证券市场形成史”。
在中国证券市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逻辑是“证券”这一资产的信用属性逐步被投资者认可的过程。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时是高度计划经济时期,证券的信用属性是得不到认可的。一方面是因为当时证券存续期极短,大量股票和债券很快就清仓。另一方面,当时发行证券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和国企,这些主体当时缺乏任何“债务”意识,对普通投资人的权益完全漠视,证券价格被作为“计划价格”管理,证券与债券无异,只是换一种途径进行财政转移收入:中央政府和国企通过大量低利率的证券完成向居民的间接的“抽税”。这一特征直到2005年股改之前一直没有根本性变化。
为了完成计划内任务,当时的A股市场出现“天量发行,天价配售”的特征。例如邮电部从1994年起在上交所发行的三只邮票股票(编号600050、600051、600052),每张面值20元,发行价、配售价和二级市场最高价分别为98元、73元。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上,市场交易活跃度极高,1994年到1995年二级市场每天换手率在5%以上,而同期A股整体换手率在1%左右。邮票股票的成功发行和流通也带动了90年代中期“新股不败”神话的形成。从1993年至1998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为139%,同期换手率(成交股数与发行股数之比)达到413%,表明新股上市次日的交易以二级市场买入的投资者为主导。
当时新股能够无风险暴利,二级市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十分激进,机构和散户的交易行为高度趋同,换手率非常高,股市处于纯粹“投机”状态。1994年时,A股换手率曾高达3.1,按照交易日数量折算,相当于全年每个交易日平均换手1.2%,同期香港恒生指数和日经指数的日换手率仅占A股的十分之一。同期的机构持股比例也极低,从证券市场1991年正式运行到1995年,全部流通A股中机构持股的比例一直为个位数。
进入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证券的信用属性得到了初步认可:中央政府和国企的“财政抽血”行为开始受到质疑,上市公司在制度上不再享受“大锅饭”、“铁交椅”的“行政庇护”,A股的“新股不败”规律开始被市场打破。1999年5月起至2000年前后,新股发行速度大大加快,年均IPO家数从1997年前的年均15家快速攀升为年均200家,而新股价格在二级市场上出现了普遍的破发潮。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开始了“初步壮大”,1994年出现封闭式基金和社保基金,1998年开始出现开放式基金。机构投资者持股在流通A股总市值中所占比例在2001年达到11%,2001至2005年基本保持在10%的水平。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促使股市开始出现明显的“风格分化”。在2001至2005年的上证指数“5年跌40%”的行情中,沪深指数跌幅达到60%,与此同时,市场热点却主要集中于以绩优股为对象的主流板块。一批有分红、有增长、有业绩支撑的价值蓝筹股和一些行业龙头股脱颖而出,成为股价独立于大盘坚挺上涨的中流砥柱,如东方明珠、宝钢股份、上海机场等。
从这一阶段开始,A股逐步从纯粹的“投机”市场(没有“信仰”,只有“价格”的市场)转变为“投机与伪投资”市场(“伪”是因为证券的信用属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认可)。投资A股的主要收益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价差”,这其实是“投机”而非“投资”,另一个是“现金分红”,但是由于当时的市场制度尚不完善,高送转往往蕴含着短期价格刺激、吸引散户、出货的动机,所以当时所谓“投资”其实是带有一定的“自欺欺人”色彩。在这样的“投机与伪投资”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也开始分化为纯粹“投机”类和具有一定“伪投资”类,此时的机构也和散户一样,对短期交易性行情和热点过度“关注”。
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开始,由于国企通过各种方式注入上市公司资产,A股整体开始实现“脱胎换骨”式转变,A股的信用属性逐步被市场认可,A股开始由“伪投资与投机”市场转变为“真投资与投机”市场,2007年开始的A股大牛市就是A股信用属性逐步得到市场认可的结果。
当然,如果要成为真正成熟的证券市场,还必须克服“投机”的市场特征,这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并非股权分置改革这一制度性的突破所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