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五行是火吗?

易珲煊易珲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行”的说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所著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说:“凡天地阴阳,四时五行,莫不为刑。”东汉时期学者王充在《论衡·自然》中也说:“故五行者,所以知其命也;四时者,所以知其时也。”可见古代中国人是很注重“五行”“四时”这些自然的变化的。 那究竟什么是“五行”呢?“五”就是五个,“行”指的是运行。因此“五行”说白了就是指大自然的五种运行状态。而所谓的“相生相克”其实就是指这五种状态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

水、火、木、金、土,这是中国古代五行说的基本元素。对于这五者的关系,中国古人是这样认为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叫作“五行相生的顺序”。与之相对应的叫作“五行相克的顺序”则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那么有人会问了,这五行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其实这就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形式的算法——“五行算法”。而这种算法的核心就在于“生生灭灭”四个字。也就是说自然界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的。它们要么是在生长,要么是消亡,或者是两者同时存在。而这五种状态就是“五行”。

有人可能会问,大自然中的事物不是有千差万别的吗?怎么只有“五行”?难道大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要用这五种状态来表示?当然不是这样。实际上“五行”是用来代表五种性质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物质形态。所谓“相生相克”说的就是事物之间的这两种关系——相似与相反。 而能够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物质形态其实就是阴阳两种状态。因此古人最终用阴阳来代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及其变化。如果说阴阳是一种运动状态的话,那么五行就是一种静止的状态了。它们一个是动态,一个是静态,二者结合才能完全表述自然界的变化。

乜蔚可乜蔚可优质答主

1. 字面释义上,“凇”指水雾遇冷凝聚而成的冰晶、霜花等;而“淞”则是水气凝结成的雨滴,即小水珠。《广韵》释为“水蒸气,从云下注者”。可见二字的形义关系甚大。

2. 音同或近,但字形完全不同(注意看偏旁)的“松”和“淞”,读音完全相同且含义相近——都是指松树等木本植物。 “松涛澎湃”—海风劲吹时海浪汹涌,仿佛松林在低声喧响。—李商隐《送僧归日本》之四。 “松花”“松花蛋”——就是鸡蛋清煮熟后凝成固体的那种食物。这种食材最初可能来自北方,由东北地区传入中原,故称“松花” (来源于《康熙字典》)

3. 有朋友问这个题目中提到的地名是什么意思。这里要提到一个字——“凇”,因为它是此题的关键所在。 这个字读song(1声),指水蒸气遇冷空气形成的“白凇”,也有写作“双”、“松”或“淞”的。它还有个异形词叫“苏淞”,与苏州有关,所以可以想象出它的样子来了吧…… 我觉得这是个很美好的景致啊!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如果我是诗人就好了,一定用它写诗一首。但是我不是,只好借用一位诗人的话来表述一下我的感受了: “我看见了你/你看到了我/我们相视而笑----这就是爱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