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率反应了什么?
6月24日,中国建设银行公布了2014年第二季度经营报表。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建行的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今年二季度末,这一数据达到0.97%,相比去年年末上升41个bp。而去年三季度,建行的次级类、可疑类 和损失类贷款在不良贷款中的占比还只有15%,到年底这一数据上升为22%。建行的变化基本与整个银行业的情况相符。6月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五大行总的不良贷款率为2.5%,同比增幅达15%。其中,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为1.50%。
近几个月,不良贷款率一直维持在0.9%左右。此前的2013年四季度,国内六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徘徊在0.86%附近。去年下半年,该数据才开始一步步上升。对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市场早已给予充分预期,市场关注度已转移至不良贷款率背后反映的情况。
不良贷款率上升除了受营收波动影响外,更多反应了“严监管”的政策导向。2013年底,银监会制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将拨备覆盖率作为资本充足率附属监管指标,要求商业银行在满足核心资本要求的基础上,满足一定的拨备覆盖率要求。
同时,《办法》还指出,不符合拨备覆盖要求,且无合理理由的,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相应贷款进行核销。对达不到要求部分的贷款,应当计提拨备。
此后,各大银行在2014年一季度开始把拨备覆盖率作为关键的业绩指标,提高贷款损失准备比例,大银行纷纷把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50%以上,小银行也有不少达到120%-130%之间。
而今年以来,多个部门出台了多项措施强化监管,多项业务的监管节点明显收紧。其中,4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指导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乃至全国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的战略投资和资本救助,为农村商业银行补充资本,增强农村商业银行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
此前,多地政府已经展开行动,拟对其辖区内农信社及农商行进行注资。除了监管因素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造成的信用风险增加也是商业银行放宽贷款条件、增加贷款投入的原因之一。
近期,各大商业银行纷纷降低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定价,为贷款业务“让价”。以存款5年期利率为例,去年底,工、农、中、建四大行平均约为3.5%,现在,平均利率已经降至3%,一些中小银行甚至低至2.5%。而存款利率的下降,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定价进行弥补。
与此同时,为了加大力度刺激消费贷款等个人贷款需求,多家商业银行今年相继推出各种“打折”或“优惠活动”,以降低个人信用贷款条件。6月20日,光大银行公布的优惠活动显示,个人信用贷款免抵押;月手续费率0.65%(原月利率0.9%),最低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