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没有教会学校?

简程灵简程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来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教会学校在中国的衰落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处境颇有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在贸易上是有保护主义的,比如进口关税极高(50年代甚至达到240%),再加上外汇管制和出口补贴,中国的贸易顺差在60年代达到了空前的顶峰。但是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渐进式改革,逐步降低关税,放开市场。一开始大家还担心会影响经济稳定,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进出口总额1979年还是负值,到了2001年已经是正数了,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 但是,正如教会学校在中国的衰落不是源于清教徒的咄咄逼人,而是源自民国初年的自由派教育家的“退守自保”一样,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也不是因为政府高瞻远瞩,主动采取的经济战略,而是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我们不自主地被卷入其中。 78年之后,随着政治松绑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剧烈震动,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全球化浪潮已经不可阻挡,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实力膨胀至极点,连苏联那样拥有庞大残存体制的红巨人都垮掉了,其他国家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原本可以像印度政府一样,通过继续加大保护主义力度来保持本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比如继续提高关税,加强各种监管和审查),但是中国选择了另一个方向——进一步开放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中。 中国选择了主动迎向全球化,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化本身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人在78年之后的自信爆棚,认为自己能够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实现经济更快更高质量的增长。还有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中国政府认识到,尽管教会学校在近代中国遭遇了一系列挫折,但它仍然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教育制度,因为在西方,私立学校和私立大学的确有着良好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并且能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专业技能)。

虽然中国在贸易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在教育领域,却通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走上了“买办式”的发展道路——有钱就能买到高水平的教育资源,这种优越感与教会学校在中国时极其类似。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买办式”的发展路线的确也带来了更高的经济增长,因此得到了政府的强力推进。

如今,中国GDP已经达到世界的第二位,外贸总额更是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实力比当年教会学校兴盛时期强盛多了。但是,正如教会学校的衰落并非源于国力虚弱,而是来自外部挑战一样,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也并非得益于内部制度的革新,而是在主要依靠外部市场和资源的情况下取得的。这种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其内在的脆弱性,当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外来资源减少,甚至可能面对被掐断的危险时,中国经济将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