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简称京的原因?
“北京”之名,唐虞时代已有之,相传舜的赐姓诸侯中就有“京侯国”,周朝时属幽州,秦朝统一天下后设广阳郡,汉高祖时设燕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幽州刺史部,治所在蓟县(今天北京大学附近)。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建武年间(349—352年在位),石虎迁都至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将原都城命名为旧都和新城。此后,北魏、北齐、北周及隋朝初期都将京师称之为“幽州”或“燕国”。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二月,唐朝任命李怀仙为幽州大都督、节度使;这一年,吐蕃占领了长安,唐朝政府西逃成都;第二年,李怀仙上奏朝廷,自称藩镇有“地连蕃夷”、“控带山河”之势,遂改称“北京”。
宋朝初年,沿袭隋唐制度,以幽州为京府,称南京应天府。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今开封),北宋灭亡。同年闰十一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逃途中于应天府称帝,建立南宋政权,改元建炎,国号“宋”,应天府更名为“南京”。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两国签属《绍兴和议》,以蜀川、荆湖、京湖为宋金界河,应天府所在的京湖地区作为宋金边界划在界内。
元朝设立直隶省(后来改为中路),省治设在应天路(即应天府),称“集庆路”,这是“北京”这个名称的第一次出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为了区别于张士诚的东吴,将孙吴据有的江苏一带称为“南直隶”。洪武九年(1376年)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并营建紫禁城,这时的应天府仍然属于京城周边地区,仍为京师。但是,朱棣为表示其继承中原汉族王朝正统地位的需要,特意选择了“北京”这个名字,并将原来的京府应天改名为“北平府”。“北平”“北京”这两个地名是永乐皇帝为了迁都而专门使用的过渡性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