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策利率是什么?

付桃寒付桃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6个月以内(含6个月)贷款利率为2.75%,比去年同期下降0.9%;6个月以上至1 年(含1年)的贷款利率为3.25%,比去年同期下降0.8% 。央行还下调了存准率0.5个基点。 这是继上一交易日降息20个基点后的又一降息举措。

中国央行在2014年起连续4次降息后,今年又以降准、降息方式进一步下调企业融资成本。 此次央行调降基准利率,符合市场预期。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此前预计,随着海外通胀压力增大,欧美央行很有可能提前收紧货币政策,这给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带来约束。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结构性通胀风险有所收敛,此时适逢春节前后资金需求旺盛的时期,再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概率较高。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也表示,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欧元区通胀高企,美联储加息呼声日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物价水平总体仍处低位。考虑到去年底以来政府和企业部门已先后通过降准和定向降准释放流动性约2.1万亿元,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1个百分点左右,本次适时降息有利于继续推进宏观调控的“软着陆”。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4年11月起,央行通过下调法定存款利率的方式降息,此次降息则是连续第二个月采取该方式降息。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中新经纬客户端指出,由于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利率是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也是商业银行负债的成本,每下调一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就有百分之十的放贷能力。如果市场流动资金不足,那么降准+降息的组合拳就能刺激商业银行放贷,从而推动市场的贷款利率水平。

温人璋温人璋优质答主

一、政策利率的形成方式和传导渠道

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市场利率和政策利率的并轨,形成以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基准收益率曲线。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重要前提条件:一是货币政策调控最终目标单一;二是“单一政策利率”有效。然而在当前经济、金融新形势下,货币政策要兼顾经济增长、就业、通胀和国际收支等多重目标,简单盯住某一个目标已无法兼顾多重政策目标,这势必对政策利率的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存在分割的条件下,单个政策利率的传导难免遇到渠道受阻等问题。

因此,随着央行将利率走廊机制引入利率调控体系,我国政策利率体系和形成方式、传导渠道与此前的预想将有所不同。首先,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为基础形成“利率走廊”机制,在实现调控市场短期利率波动幅度的同时,增加利率定价的透明度,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其次,在考虑单一政策利率难以兼顾多重政策目标后,未来可能通过“多元政策利率体系”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未来政策利率传导渠道将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转化,除原有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票据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也将成为政策利率传导目标市场。

二、未来政策利率

的种类和应用

根据国际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普遍经验,市场化利率形成后,央行逐步通过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来维持政策利率稳定,利用市场化定价的“锚”来指导、影响全社会资产定价。因此,未来我国政策利率的体系和形成方式也将逐步向国际上通行的做法靠拢。在此方面,日本和韩国的成功经验更值得我国借鉴。日、韩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都采用了“多元政策利率体系”,韩国为“短期政策利率+长期政策利率”的两元体系,日本为“隔夜拆借利率+无期限国债招标利率+长期回购协议利率”的“多政策利率体系”。

我国未来政策利率选择可能与日本模式较为相似,政策利率也将采用多体系组合。从具体的选择范围看,央行短期政策利率的选择范围为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LendingFacility,SLF)、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LendingFacility,MLF)和短期国债发行利率等;中长期政策利率的选择范围则为MLF、PSL、长期国债和回购协议利率等。央行将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目标,灵活运用短期和中长期政策利率进行调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