珥的五行属什么?
“珥”字属于《广韵》入声字,归并入声去声五末(ěr)部,现在普通话和不少南方方言中这个字仍在读作入声。 《说文》:“珥,瑱也。从耳,尔声。读若厄(ē)。”许慎认为“珥”就是“瑱”(参见《说文》“瑱”字条),并给出了两个古文字形佐证。
但是,我认为这两字形并非“珥”的古文字形,而是“瑱”的古文字形。理由如下:
1、“珥”字见于战国文字材料,小篆以下文字中的“耳”部结构与秦简甲本相同;而“瑱”见于金文等材料,其“耳”部的结构与战国文字不同,更接近后来的篆书。
2、“珥”字《集韵》等书所记录的音切都是“尔(ěr)”,说明唐宋以来一直这样发音;而“瑱”字《集韵》等书的音切是“至(zhì)”或“至(zhǐ)”“至(zhì)”,这说明唐以前这个字应该是发“至”音的;又因“至”有“zhì”和“zhǐ”二音,所以此字的上古音应该是在脂部和之部。
3、汉代刘歆注《晋书·乐志》曰:“箫,长笛也……本竹制。列管为吹孔,以木制之。”宋代陈旸撰《乐书》亦云:“箫者,编管之乐器……”这说明直到宋代,人们普遍认可“箫”由“排箫”演变而来,且都是竹做的。然而如果“箫”由“瑟”演化而来,就应该用竹制作,并且是由一根竹管吹孔并排列而成,这与“萧”字今天的读音(xiāo)和形状很不相称(古代的“蕭”字也是笔画甚多的繁体字“蕭”)。可见,“箫”不可能是“瑟”的简化字,“珥”也不是“瑱”的简化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