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的五行属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道:“桓,木曲曰桓”。 东汉学者许慎的意思是“桓”字的字形由一个“木”和一个“支”组成,而“木”是树木本体,可以理解为“树桩”;那么“支”又是什么呢?许慎将其定义为“木曲也”,即弯曲的枝条。 “桓”的字形演变 许慎认为“桓”是树木主干被砍伐后的状貌,是“树桩”的形象,并且给出了这种“形状”形成的两个原因:一是“木曲也”——主干受环境制约弯曲生长,二是“木曲曰桓”——当树枝部分都被砍除后,就只剩主干一处弯曲点,这个弯曲点的形状就成了“桓”的形状了。 综上来看,我们似乎应该把“桓”理解为一个形态特殊的“树桩”的样子,但这个“特殊”在哪里呢?难道就是多了一点弯曲吗?还是因为“枝干”全去的原因? 这似乎还无法完全说明为什么“桓”是一个“桓”的模样,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等待我们去挖掘! “桓”除了作为本义使用外,还可以用作形容词或者名词。从词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桓”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树桩”形象了。
一、动词性形容词——“桓”为形容词时,一般与“立”字组合成为“立桓”一词,指“设置于道路旁边用以遮蔽阳光、阻挡风雨和警戒行人”的木柱或石柱。这一意象在古代十分常见,如成语“立木为信”“路不拾遗”“路断人行,樵苏爨炊皆不可得”等等。(当然,这些成语中的“木”并非都是“桓”,但其含义大多来源于此)
二、名词——古代祭祀所立的标表所祭之人的神主或神位牌谓之“桓”(注意这里的“桓”读作huan) 在春秋战国到秦朝时期曾出现过一种名为“瘗埋”的埋葬方式。所谓“瘗埋”指的是将先人的尸骨深埋土中而不加以祭祀的做法。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做法逐渐被淘汰而被代之以“立庙祭祖”的仪式。 而所谓“桓”正是用于这种瘗埋方式的标志物,其上通常书写着亡者的名字。根据史书载记载,“瘗埋”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在墓穴旁放置“桓”以表示此地为墓地;其二是在墓地四周种植成行的树木并悬挂“桓”以示此地有墓;其三则是直接在地面上树立“桓”来标明此处为墓地。 (PS:现在有些地方还在沿用“立桓”的方式来标注坟地,比如安徽部分地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