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哪方为火?
按照先秦哲学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分析归纳方法,中国古代哲人把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原因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并从五个基点对万物的性状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从而建立了“五行”说。“五行”最早出现于《尚书·甘誓》。《左传》、《国语》中运用五行的文献大大增多,但尚无系统理论。战国末至西汉年间,随着哲学思维的发展,五行说被纳入系统的哲学体系,并被阴阳家纳入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中。《国语·郑语》说:“金也者,本也;木也者,末也。”“土有二,金木有三。比用万数,天下之能事毕矣。”这里,五行说还没有形成系统性和完整理论。东汉时期,王充的书中有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关于五行的理论。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多种事物可以按五行属性进行归类:如以五方配五行,则东为木,南为火,西为金,北为水,中央为土;以五季配五行,则春为木,夏为火,季夏、秋、冬为金,长夏为土;以五色配五行,则青为木,赤为火,白为金,黑为水,黄为土;以五声配五行,则宫声为土,商声为金,角声为木,徵声为火,羽声为水。这样,不仅万物皆为五行所生,且五行在空间和时间上也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结构网,把世界的一切包含于这个体系之中。
在五行的属性和运动变化的关系上,五行说提出了“生”、“克”两个原则。“生”,又称“相生”,或“成”、“助”,指五行在不同事物间存在有序的助成、促进关系,其先后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生”的循环运动。例如,春天,木材繁茂,有热变暖,是为木生火;由热的结果产生灰和炭,是为火生土;金属是埋藏于土中,是为土生金;矿冶金属,必须用水作外力,是为金生水;木材生长与水,是为水生木。“克”,又称“相克”、“胜”。指五行在不同事物之间存在某种抑制和约束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同样构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克”的循环运动。例如,木材以根扎入土中,因而有穿土的能力,是为木克土(克制);铁器(金)因有挖掘和搬运泥土的能力,故为金克土;金属可用来制造打水和淘米的工具,故为金克水;用水可熄灭火焰,故为水克火。又如,在人类社会中,军队(金)可以平息由于种族、宗教、阶级矛盾激化而引起的战乱(火),是为金克火,即以暴力来抑制社会暴力斗争。这种“相克”、“相成”,“胜”、“生”的对立统一运动,在《荀子·王制》中作了生动的描绘:“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心而动,孰与从知而因之;因之,厚之,孰与安之;故审威宜,一之在主谓之国,宜用说、计、谋、虑,为之术……故用国者奚为也,作威严以制天下也。”五行家所鼓吹的“相生相克”、“循环无端”、“周行不殆”的理论,使万物从本体上构成互相渗透、牵连、统一、制约的有机整体。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可以“畏天”、“祭天”,甚至可以“从心而动”。如果违背了这一理论去“从心而动”,就会受到“五行”或“天道”的惩罚。因此,这种理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五行说的理论,既被阴阳家作为“天人感应”说的理论依据,也受到邹衍“五德终始”说的严重干扰,使五行说的发展难以摆脱神学目的论观念的束缚,使人们无法理解宇宙的真正规律。另一方面,五行说的理论从总体上和实际应用中,也表现了许多合理之处,是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