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足球球探来中国?

詹兴元詹兴元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以前在沈阳金德和辽宁沈阳宏运(现沈阳城建)做过两年球探,负责发掘、试训、签约年轻球员。 先说说我的工作流程吧! 对于每支球队来说,新赛季的备战都是从选队员开始的,因为新教练要组建他心中的团队,所以会首先从外部选拔球员,这些球员被称为引援目标。一个赛季一般会有3-5个引进计划,由于中甲和中乙级别的球队经费有限,大多数的引援目标是16-20岁的青年才俊,而中超球队的引援目标则是21岁及以下充满潜力的年轻人。

我会根据经理的安排,制定不同的考察方向——是注重体能还是技术?是侧重进攻还是防守?是会踢球还是会做人?然后在全国各个青少年比赛中挑选符合条件的球员进行试训,试训的结果会由技术部门做出分析,给出结论:可否签下,以及开价多少。对于特别优秀的球员,我们会同时委托经纪人运作他们的转会,当然,这种球员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金德和沈阳宏运时期的引援相对简单一些,因为两个队的预算都不算太高。一般通过试训直接确定是否签入即可。但也有例外,比如试训期间表现最好的球员,却有可能因为其个人性格原因最终无缘签约,因为我们要考虑队员是否能融入团队。

最困难的是处理球员的转会合同和各项事宜,这个工作繁琐却又不能出错,否则将会影响到俱乐部今后的运作。 除了挖掘国内球员,我们也会留意海外留洋的球员,不过相比国外成熟的青训体系,我们的选才视野更加局限,能挑到心仪的队员的概率也比较低。 但无论怎样,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

弘妍雯弘妍雯优质答主

足球是一项世界性的运动,它的发展在世界各地都不尽相同,为了能够给自己的俱乐部寻找并挖掘到最有潜力的球员,球探(球探一词本是军事术语,指专门搜集敌方情报的人,后来渐渐被引申为在体育界专门寻找有潜力的年轻人加入到自己俱乐部里的人)便应运而生了。

其实,国外的球探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光顾中国了。据前国脚张京天回忆:“当时来的人很多,主要是东欧和南斯拉夫的,甚至还有来自阿根廷的球探。”那时候,张京天效力于北京队,每次有重要比赛的时候,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混在看台上寻找合适人选,这些人中不乏一些真正的球探,也有一些“假球探”。“有一个人,我印象特别深,说他是阿根廷人。”张京天很兴奋地谈起当年的那些事。当时那个人找到了俱乐部,声称想考察张京天,并且表示只要张京天的父母同意,就可以先去阿根廷试一试,如果不行就回来,行的话就留下来,但事实上张京天后来却发现那不过是一场骗局。“现在想想,那时候要真能去就好了!”张京天感叹道。

像张京天这样曾受到关注的中国球员还有很多,但真正如朱广沪一样留洋海外的屈指可数。据《足球周刊》的有关文章所介绍,当年罗马尼亚人哈吉来中国考察时,就曾看中了贾秀全和李红兵,但后来由于足协政策以及一些其他原因,贾秀全和李红兵的留洋梦最终成了泡影。

在足球开始被国人重视的80年代,还有不少真正的球探来到中国。前天津队的守门员张惠康就曾在1981年日本东京亚洲青年锦标赛上被南斯拉夫一家俱乐部看中,并且张惠康也答应了该俱乐部,只因当时的政策没有实行,所以张惠康最后也没能成行。

进入90年代以后,来中国找球员的国外球探开始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因为我们的联赛越来越封闭与落后,让外国球探感觉到我们的水平和他们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中国球员在他们眼里不再具有考察价值;其二则是在80年代中国足球经历了一段兴盛期后,90年代却出现断层,而这一断层又直接导致适龄球员的严重匮乏,因此球探们在中国也很难再发现具有潜力的年轻人,久而久之就对发展落后的中国足球失去了考察的兴趣。虽然90年代中期,巴西球王贝利与意大利金童马尔蒂尼都来到中国“选秀”,但其选秀的目的似乎并不是真正为了寻找优秀苗子,更多的是为了商业行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