桲字五行属什么?
“桲”,字义为剥落、凋零,树木丛生,风自起。《说文》中有言:“桲,败也。从木,尃声。读若薄。”《五音集韵》中也有记载:“桲,败也。一曰浮。”故此,“桲”的本义即指草木的枝、叶脱落,由此引申出凋谢、枯萎之义;还有剥除、削弱之义。 《广韵》中收录了“桲”的两个读音,并注明这两个读音下分别对应着两个含义(与现在普通话情况类似):第一个读音bo,第二读音pu。
现代汉语中,“桲”读作bu,是一个多音字,有四个读音。它和“博”一样,都有bó和pó两读音,但“桲”用做姓时读pò。 “桲”在用作动词时读bó,如“~罗”“~张”。“~罗”在这里指的是搜集、整理,而在“~张”中则是张开、舒展的意思。
“菠”字是由“桲”字变来,因此读音相同。当“波”作为水波解时,“菠”就读bō。比如“菠菜”中的“菠”就是这个读音。而“菠萝”的“菠”读作pō,这个读音和“坡”相同。
在古代,“楂”字也经常用来指“木子”。 据专家考证,古人说的“楂”,就是现在的“柞”,是一种落叶乔木。现在民间有句农谚:“棒槌要棒槌疙瘩,木子要大木子”,说明“木子”和“榛子”、“山楂”等并不同。在河北、河南及京津地区,“木子”称为“木梨儿”,在陕甘地区称为“酸桲”。由于“木头”的“木”和“楂子”的“楂”古代同音同字,于是“木梨儿”在河北等地区就叫“柍儿”。“楂”和“楂子”,后来指像“木子”那样近似于圆形、并且表面长着疙瘩的其它果实,如“山楂”、“海楂儿”。所以,今天说的“海红”,就是“海红楂”、“海红木子”。
海红又名“海红果”。海红果实色泽艳丽,味酸甜,果核较小,可食用和药用。从海红的营养成分含量来看,蛋白质含量0.71%,比苹果高42.67%;脂肪含量0.14%,比苹果高60%;钙含量29毫克%,比苹果高28倍;磷含量39毫克%,比苹果高9倍;铁含量0.8毫克%,比苹果高32倍;胡萝卜素含量0.84%,比苹果高2.7倍;硫胺素(维生素B1)含量0.03毫克%,比苹果高31.7倍;维生素含量31.4克%,比苹果高22.6倍;尼克酸(烟酸或维生素PP)含量0.5毫克%,比苹果高30%。海红的可食部分中,有机酸含量1.14%,可溶性糖含量8.2%,维生素C含量2.6毫克%,矿质元素含量246.3毫克%,氨基酸总量1.5%,它们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健康元素。海红木营养成分含量也十分可观。海红木的可食部分中,蛋白质含量1.19%,脂肪含量0.39%,钙含量370毫克%,磷含量0.88毫克%,铁含量1.9毫克%,硫胺素含量0.72毫克%,烟酸含量12.48毫克%,胡萝卜素含量4.9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2)含量8.6毫克%,山楂酸含量8.4毫克%,总糖含量15.2毫克%,维生素C含量108.1毫克%,氨基酸总量1.8%,它们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健康元素。所以,海红和海红木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在医药上,海红具有以下的功效:能收缩消化道、子宫、支气管等平滑肌和软化毛细血管、降低血胆固醇含量,从而起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消除水肿、活血化淤等功能,对于防治胃肠疾病、月经不调、子宫出血、心血管疾病及眼底出血等有良好的效果。还有解毒抗癌功能。海红木有温中、化食、消积、活血、化淤、止咳、止痢等功效。能扩张血管、收缩子宫、化痰止泻,用于治疗腰腿酸痛、神经疼痛、产后子宫出血、消化不良及妇女月经不调等症。对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海红和海红木都是不可多得的药物。
海红和海红木都能加工制成各种食品。加工制成的食品有:海红酱、海红醋、海红蜜饯、海红果汁饮料、海红酒、海红果脯、海红罐头、海红脯、海红酒、海红脯、海红果奶、海红果茶、海红果糕等。加工制作的食品不仅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价值和药用功能都十分突出和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