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息中国跟么?
熊腾最佳答案
先说结论,中美不会同步加息。 再说原因,其实最近A股的波动很大原因是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导致的流动性的收紧,因为美联储加息会引起全球市场的资金回流,从而减少对国内资产的定价。 但现在的问题是美国加息对中国问题的定义还属于外源性金融风险(外部供给),而国内的资产价格已经处于高位,加息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实际上并不是最优的选择;而且考虑到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反而更有利于经济的转型和结构的调整。因此短期内并不会加息。
但美国的加息是大概率事件,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已经反映在当前的利率水平上,如果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的跨国资本流动会对新兴市场造成冲击。作为新兴市场中的巨无霸,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2015年“八国集团”的教训并不遥远,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 如果美联储加息,中国有可能采取其他的政策工具进行应对,比如降准、下调SLF利率等。但无论如何,目前中国经济面临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的困境,去产能、去库存尚未完成,房价调控依旧艰巨,收入分配改革举步维艰,央行仍然面临加息与降息的两难选择。从长期来看,利率下行是大方向,但是短期的通缩风险也需要关注。
春节前,美国宣布加息25个基点,这是本轮首次加息以来的第三次加息。按照前几年的分析思路,即所谓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然而,现实情况显然已经改变了这种分析框架,尽管近期中美利差已经有所收窄,人民币汇率水平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保持了基本稳定。因此,分析判断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不能过于纠结于两国利差的变化,而应从更宏观的层面做分析。
首先,从经济周期上看,近两年中美两国经济周期总体表现相似,经济复苏进程都较为稳固。IMF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中,上调了今明两年全球及主要经济体增长预测,其中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比秋季报告均上调0.1个百分点至6.8%和6.5%;美国经济增速也上调0.1个百分点至2.3%和2.5%。经济周期的相似性表现在指标层面,CPI、PPI等主要物价指标在2016年下半年之后相继出现回升,失业率指标也都处于历史低位水平。由于经济周期表现相似,两国央行货币政策取向也较为一致,同时进入货币政策退出阶段。从历史上看,美联储首次加息时,我国货币政策一般处于降息通道中,但是近期我国央行已经分别于2017年2月和12月两次上调了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政策利率。因此,美联储加息对于我国的外溢冲击要小于以往。
其次,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需”特征更加明显,外需对于经济的影响减弱。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内需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不断攀升,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美联储加息对于外需的提振作用也有限。在2015年年中开启加息以来美国经济已经处于本轮复苏后半段,美国出口占全球出口份额处于相对高位,出口再大幅增加面临天花板。IMF预测2018年全球贸易量增速为4.3%,比2017年回落0.5个百分点。因而,美联储加息对中国外需及产业链的外溢影响也将弱化。
最后,资本流动对于美联储加息反应逐步钝化,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也在上升。2015年“8·11汇改”后,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越来越透明和市场化,汇率波动趋于常态化,市场对于汇率走势的预期也更趋于理性。同时,我国加强了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抑制了部分非理性跨境资本流动。再加上国内经济增长稳健、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上升,资本流入增加有助于缓解资本外流压力,跨境资本流动也将保持基本平稳,从而缓冲美联储加息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制约。